寵物足跡印我城:香港如何為寵物與牠們的家人開啟新時代

對於香港的寵物主人來說,這份感受或許再熟悉不過:日復一日地走在相同的散步路線上,缺乏私家車下帶寵物覆診的種種不便,以及渴望與毛孩摯愛分享這座城市更多明媚風光的殷切期盼。然而,一股變革的浪潮正悄然湧動。近年來,香港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正從根本上重塑人與寵物在這座城市的共存模式。

這不僅僅是政策上的微調,而是一場深刻的文化轉向。它標誌著香港官方正式承認了一個寵物主人們早已心領神會的事實:寵物是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員。

這座城市正從一個僅僅「容忍」寵物的都會,蛻變為一個開始熱情「擁抱」牠們的家園。本報告將深入剖析這片全新的寵物友善版圖。我們將詳細解讀擴展後的公共空間與開創性的交通政策,探討其如何點燃「寵物經濟」這台強大的引擎,並以前瞻性的國際視野,展望香港在成為世界級寵物友善城市的道路上前行的未來。

綠茵解鎖:重塑城市的公共休憩空間

香港的寵物友善政策,最顯著的變革始於對公共空間的重新定義。過去,公園的入口處,「寵物不得內進」的標示是常態;如今,越來越多的綠地正向我們的四足朋友敞開懷抱。

從試驗到制度:「寵物共享公園」的演進之路

「寵物共享公園」(Pet Co-existence Parks)計劃的發展歷程,清晰地展示了政府政策的積極轉變。這項計劃始於2019年,當時僅以試點形式開放了6個公園。由於公眾反應熱烈且成效理想,該計劃迅速從一個小規模的實驗,演變為一項永久性的制度化設施。

擴展的步伐驚人。到了2022年,全港的寵物共享公園數量已激增至超過100個。截至2025年初,這個數字更攀升至超過176個,全面覆蓋香港十八區,確保了各區市民都能享受到這項便利。這種從6到超過170個公園的指數級增長,不僅僅是設施數量的增加,它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城市規劃理念的根本轉變。

政策的預設模式正從「禁止寵物」轉向「如何負責任地接納寵物」。

這表明政府已認識到,為全港超過24萬飼養貓狗的住戶提供合法、便利的戶外活動空間,是關乎公眾福祉與社會和諧的重要議題,而非僅僅滿足小眾的興趣。

「共享」理念的深意

理解「寵物共享公園」與傳統「寵物公園」(Pet Park)的區別至關重要。後者通常是專為寵物設計、設有圍欄和雙重閘門的專用場地,以防寵物走失。而「寵物共享公園」的核心概念,則是將現有的公園設施開放,讓市民與其寵物在共融的環境下共享空間。

這種模式強調的是「融合」而非「隔離」。它要求寵物主人承擔起更高的責任,確保他們的寵物不會對其他公園使用者造成滋擾,從而實現人寵和諧共處的目標。這種「共享」模式為未來的公共空間管理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藍圖,若公園可以成功共享,那麼公共廣場、政府管理的海灘乃至郊野公園的入口區域,是否也能借鑑此模式,實現更廣泛的人寵共融?

主人公約:和諧共處的行為準則

為了確保共享空間的順利運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制定了清晰的使用者守則,這是一份所有寵物主人都應遵守的「社會契約」:

  • 必須使用牽引繩:在公園範圍內,狗隻必須時刻繫上牽引帶或繩子。
  • 妥善管束寵物:主人需時刻對寵物加以妥善管束,並恰當控制其行為,以免對他人或其他寵物構成滋擾或傷害。
  • 清理排泄物:主人有責任立即清理寵物的排泄物。
  • 保持環境衛生:共同維護公園的清潔與衛生。

為配合這些守則,康文署在場地內增設了狗糞收集箱和洗手設施等基本配套,為市民提供便利。這些政策的推行,特別是將眾多新公園策略性地設置在風景優美的海濱長廊,如中環碼頭海濱長廊、赤柱海濱長廊及西九文化區等,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漣漪效應。這些地點本身就是人流暢旺的休閒與商業熱點。當它們被劃為寵物友善區後,直接為周邊的咖啡店、餐廳和零售商戶帶來了新的客源。一位在西九海濱長廊遛狗的市民,現在極可能成為附近寵物友善餐廳(如Hooman by The Sea)的顧客。這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公園吸引了寵物主人,從而激勵更多商戶轉型為寵物友善,進而使該區域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寵物主題目的地,有效提振了地區的微經濟。

精選推介:香港頂級寵物共享公園

為了幫助您與愛寵更好地規劃行程,我們從全港眾多公園中,精選出一些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地點,將官方名錄轉化為一份實用且啟發靈感的出遊指南。

公園名稱 所在地區 主要特色 最適合活動
中山紀念公園 中西區 廣闊大草坪,維港景致 週末野餐、家庭樂
山頂花園 中西區 歐陸式庭園設計,環境清幽 悠閒散步、拍攝美照
啟德空中花園 九龍城 前機場跑道活化,設計獨特 城市探索、觀賞日落
觀塘海濱花園 觀塘 開闊海景長廊,藝術裝置 黃昏漫步、跑步放電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 油尖旺 維港海景,鄰近咖啡店及餐廳 社交聚會、海邊餐飲
大埔海濱公園 大埔 設有昆蟲屋、回歸紀念塔 親子同遊、自然教育
白石角海濱長廊 沙田/大埔 單車徑與行人徑並行,吐露港景色 長途步行、沿岸慢跑
荃灣公園 荃灣 鄰近荃灣海濱,交通便利 日常散步、社區活動

全速前進:城市交通的寵物革命

如果說公園的開放解決了「去哪裡」的問題,那麼交通政策的革新則攻克了「如何去」的難關。香港正在構建一個多層次的寵物出行生態系統,讓帶寵物出門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

輕鐵的突破:從試點到永久服務

港鐵輕鐵的「貓狗攜帶乘車計劃」由試點轉為常設安排,是香港公共交通寵物友善化進程中一個里程碑式的決策。這項自2025年9月1日起成為永久服務的計劃,為居住在新界西北的寵物主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港鐵公司選擇輕鐵網絡作為首個永久化計劃的試點,是一項極具策略性的「沙盒」部署。輕鐵主要服務於屯門、元朗及天水圍等地區,這些區域的居住空間相對寬敞,是飼養寵物的熱門地點。相比於繁忙且封閉的市區地鐵系統,輕鐵的開放式設計和較低的客流量,使其成為一個理想的、風險較低的測試環境。港鐵可在此收集有關使用率、規則遵守情況及乘客反饋的寶貴數據,而不會對核心交通網絡造成衝擊。此計劃的成功運作,將為未來考慮將寵物友善政策分階段擴展至主要港鐵線路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和操作藍圖,那將是香港寵物出行自由度的終極飛躍。

要使用這項服務,主人需遵循一套清晰的指引:

  • 通行證:主人需透過MTR Mobile應用程式購買電子版的「貓/狗攜帶通行證」,費用為每月99港元。
  • 適用時間:僅限於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使用。
  • 攜帶規則:每位持證乘客限帶一隻貓或狗。
  • 寵物袋要求:寵物必須全程被完全置於合規格的專用袋或箱內,袋的長、闊、高尺寸總和不得超過170厘米,任何一邊的長度不得超過130厘米。寵物的任何身體部分均不得外露。
  • 乘車規程:乘客必須使用車廂的最後一道門上落,並全程逗留在車尾指定位置。

超越鐵路:一個公私營混合的交通生態

香港的寵物交通現狀,並非簡單的「允許」與「禁止」二元對立,而是一個公私營機構共同構建的複雜而成熟的混合模式。這個生態系統反映了市場需求與公共政策之間的動態互動。

  • 巴士服務:常規的專營巴士服務目前仍禁止寵物乘搭(導盲犬除外)。然而,九巴創新地推出了「寵物巴士遊」服務。這並非日常通勤工具,而是一項需預先購票的特許服務,在週末及假日營運特定路線,連接多個寵物友善熱點,為寵物主人提供了一個精心策劃的郊遊選擇。
  • 渡輪服務:渡輪是前往離島的重要交通工具,但各公司的寵物政策差異巨大,主人出行前必須仔細查核。例如,天星小輪嚴禁寵物登船,而新渡輪及港九小輪等多數航線則允許寵物上船,但需遵守特定規定,如購買寵物票、使用指定座位區、佩戴口罩或置於籠內等。
  • 私人交通:在公共交通覆蓋不足之處,私營市場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補充角色。多年來,寵物主人們用消費「投票」,催生了一個蓬勃的私人寵物接送市場,而公共政策的跟進正是對這一明確市場信號的回應。
  • 的士:法例規定,每隻動物可收取5港元附加費,但司機擁有最終拒載的酌情權,使其成為一個不太可靠的選項。
  • 網約車:Uber Pet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它提供了一個可靠、標準化的服務,乘客只需支付20港元的附加費,即可安心與寵物同行。
  • 客貨車平台:Lalamove、GOGOX和Call4van等平台,均提供寵物接送的附加選項,附加費約為10至15港元,其寬敞的車廂空間尤其適合體型較大的犬隻。
  • 專業寵物接送:市場上還湧現了如99VIP、橘子寵物接送等專業服務公司,它們提供更高端、以寵物為中心的服務,例如配備寵物安全帶、急救包,以及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司機提供服務。

這個公私營混合的模式預計將在未來持續發展。公共交通(如輕鐵)將成為週末計劃性出遊的經濟實惠基礎選項,而私營服務則繼續滿足平日(如看獸醫)、緊急、追求便利及高端體驗的市場需求。

終極指南:香港寵物交通方式全覽

面對繁雜的規則,我們為您整合了一份全面的比較指南,助您輕鬆規劃每一次與寵物的旅程。

交通方式 寵物政策 主要規則 費用/附加費 最適用途
港鐵輕鐵 允許(貓/狗) 需購買月票,限週末及假日,寵物需完全置於合規格寵物袋內(總尺寸<170cm),限車尾區域。 $99/月 新界西北區週末出遊
九巴「寵物巴士遊」 允許(預約制) 需網上預購車票,行走指定路線,寵物需置於袋/箱內或繫上牽引繩及口罩。 每程$35起 精心策劃的郊遊活動
新渡輪 大部分航線允許 需購買寵物票,或需使用指定客艙/區域,狗隻需繫繩及建議佩戴口罩。 約$11 - $23.4 離島觀光、遠足
的士 允許(司機有權拒載) 法律允許,但非強制接載。 每隻$5 短途、即興出行(可靠性低)
Uber Pet 允許 App內專屬選項,寵物需受控,建議使用寵物袋或毛巾保護座位。 $20附加費 可靠的市區點對點接送
客貨車平台 (Lalamove/GOGOX等) 允許 App內選擇附加服務,空間寬敞。 $10 - $15附加費 體型較大犬隻、多寵物家庭

「寵物經濟」的崛起:從政策紅利到62億市場的繁榮

政府推行的寵物友善政策,不僅提升了寵物的生活品質,更為香港經濟注入了一股強勁的新動力。這股被稱為「寵物經濟」(Paw-sperity Economy)的浪潮,正成為本地消費市場中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

數字背後的熱情

最新的市場研究數據,為這股熱潮提供了有力的註腳。據估計,香港的寵物產業市場規模已超過每年62億港元。數據顯示,本地寵物主人平均每月在每隻寵物身上的花費高達2,086港元,按年增長6.3%。更值得注意的是,高達80.1%的受訪主人表示過去一年的開支有所增加,而79.1%的人預期未來開支將持續上升。

在後疫情時期整體消費氣氛相對平淡的背景下,寵物經濟展現出驚人的韌性與增長潛力。

這種消費行為的背後,是深層次的情感投入。對寵物的開支,往往被視為非可選性的情感消費,使其在經濟波動中比其他奢侈品或休閒消費更具防禦力。因此,政府對寵物友善基礎設施的投資,不僅是一項社會福利政策,更是一項精明的經濟策略,旨在培育一個由本地居民驅動、高增長且穩定的內需市場。

「擬人化」的大趨勢

驅動這龐大市場的核心動力,是全球性的「寵物擬人化」(Humanization)趨勢。現代社會中,晚婚、少子化現象日益普遍,寵物在家庭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牠們被視為家庭成員、情感伴侶,甚至是「毛孩」。在一些市場,寵物用品的銷售額甚至已經超越了嬰兒用品,這足以證明其情感價值的重要性。

這種觀念的轉變,直接催生了對高端化、精細化產品和服務的龐大需求。從優質寵物食品、先進的獸醫護理,到專業的美容服務、行為訓練,乃至與主人共享的體驗式消費,都成為了市場增長點。

基礎設施如何釋放消費潛力

新開放的公園和便利的交通網絡,正是釋放這股潛在消費力的關鍵催化劑。它們構建了一條清晰的因果鏈:

更多寵物友善公園 ➔ 更多外出理由 ➔ 交通需求增加 ➔ 更多光顧公園附近的寵物友善商戶 ➔ 帶動相關消費

這條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代表著新的商機。主人帶寵物出遊,會購買便攜水碗、旅行袋等外出用品;為了讓寵物在社交場合更得體,會增加美容服務的頻次;在公園附近的寵物友善餐廳用餐,甚至會為寵物點一份專屬餐單。香港的餐飲業已迅速響應了這一趨勢。從西貢、淺水灣的海景餐廳,到荃灣南豐紗廠、旺角的潮流咖啡館,甚至連傳統的中式茶樓,都紛紛開設了寵物友善區域,並推出專為寵物設計的菜單,顯示出市場的高度成熟與靈活性。這標誌著寵物經濟正從基礎的產品銷售,邁向一個更廣闊的「體驗經濟」新領域。未來的增長點將不僅僅是寵物用品,更是圍繞人寵共享時刻而設計的服務與體驗,例如寵物攝影、寵物主題酒店住宿,以及更多元化的旅遊產品。

前路展望:香港邁向全球頂尖寵物友善城市之路

香港在寵物友善政策上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要躋身全球領先行列,仍有許多值得借鑒和探索的空間。通過對比不同國際都市的模式,我們可以更清晰地擘畫香港的未來藍圖。

國際標竿:兩種截然不同的城市範本

  • 東京模式(嚴格規管):日本的首都東京,在寵物同行方面採取了高度規管的模式。公共交通雖然允許寵物,但附帶嚴格限制:寵物體重必須在10公斤以下,且需置於尺寸規格極為嚴苛的密閉寵物箱內。在居住方面,尋找寵物友善的租盤極具挑戰性,業主通常會要求額外的押金或「禮金」,並訂立嚴格的條款。這種模式的指導思想是將對公共秩序的影響降至最低。
  • 柏林模式(信任融合):德國首都柏林則代表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哲學,被譽為全球最寵物友善的城市之一。在這裡,各種體型的犬隻幾乎可以暢行無阻地登上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鐵(U-Bahn)、城鐵(S-Bahn)、巴士和電車。體型較大的犬隻只需購買一張兒童票,繫上牽引繩並佩戴口罩即可(儘管口罩的執行有時較為寬鬆)。這個模式建立在高度的社會信任以及對主人責任感和寵物行為的普遍信心之上。

香港的下一步:從「沙盒」走向全城

目前,香港的政策軌跡正逐步脫離嚴格的「東京模式」,並具備了吸納「柏林模式」精髓的潛力。要實現這一飛躍,需要循序漸進、深思熟慮的規劃:

  • 擴展港鐵計劃:利用輕鐵計劃的成功經驗和數據,可在非繁忙時間,於某條核心港鐵線路推行分階段試點。可考慮設立「寵物專用車廂」,或根據寵物體型實施「大型犬繫繩佩戴口罩,小型犬入袋」的雙軌制。
  • 統一渡輪規則:推動運輸署與各渡輪營辦商協商,建立一套更為標準化、清晰易懂的寵物乘船守則,以減少市民在規劃離島行程時的困惑。
  • 革新巴士服務:在九巴「寵物巴士遊」的基礎上,探索將其從特許預約服務,擴展為在特定常規路線的非繁忙時間設立「寵物友善班次」,讓寵物出行更具靈活性。
  • 鼓勵寵物友善住宅:房屋是飼養寵物的最大制約之一。政府可研究推出鼓勵性措施,例如為願意接納寵物的業主提供稅務優惠,或在公營房屋中劃定寵物友善樓層,從源頭上解決居住問題。

然而,通往「柏林模式」的道路,不僅僅是修改法規。其成功的核心在於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對犬隻訓練的重視和公共禮儀的遵守。香港現行的政策,如嚴格的入袋要求,反映了在公共空間對寵物行為的信任度仍有待建立。

因此,未來的關鍵挑戰在於文化建設。這需要政府、動物福利機構(如愛護動物協會)及業界(如寵物訓練學校)共同努力,發起大規模的公眾教育活動,推廣「寵物公民」的理念,普及正向訓練方法。

當負責任的飼養文化成為社會共識,更開放、更信任的政策才能水到渠成。

結論:一個共同的未來

香港近年在寵物友善領域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但這僅僅是個開始。一個真正人寵共融的城市,需要政府持續的政策支持、商界不斷的創新響應,以及最重要的——一個由負責任、有公德心的寵物主人組成的強大社群。

讓我們積極探索新開放的公園,善用便利的交通選項,用消費支持那些擁抱寵物的商家。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以身作則,成為負責任的寵物主人典範。正是這每一個微小的行動,匯聚成推動香港邁向更包容、更具活力的未來的磅礴力量,為這座城市所有兩足與四足的居民,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