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識別與管理,讓愛犬舒適迎接黃金歲月
許多飼主認為老犬行動變慢是成熟穩重的表現,然而常常忽略背後可能存在的關節不適。
根據美國動物醫院協會(AAHA)統計,約每五隻狗就有一隻面臨關節或行動問題
,飼主應提高警覺,提早防範與介入,避免關節痛成為狗狗晚年生活的主要困擾。
一、退化性關節炎的常見現象
高發現象與年齡關聯
臺灣屏東科技大學附設獸醫教學醫院在2019至2020年間對犬隻X光片的回顧性統計顯示,高達58%的犬隻存在關節炎病變,但只有約20%出現明顯臨床症狀,意即許多病例容易被忽略。年齡分佈上,從1歲到20歲皆可能檢出關節炎迹象;
然而,約8歲後罹患機率顯著提升,11歲左右最為常見,與一般認定的犬隻老年期(約7–8歲)重疊,使退化性關節炎與老犬階段緊密相連。
退化與磨損:關節老化機制
關節透過軟骨和關節液減少摩擦,但長期使用下,軟骨逐漸耗損,可視為生理老化的一環。除了四肢關節,脊椎關節亦可能因頻繁上下樓梯、爬山等活動而磨損。統計顯示,部分犬隻同時在脊椎與四肢關節出現病變。
修復難度高:不可逆的特性
透明軟骨無血管供應,需仰賴關節液運送營養,修復能力有限;若受損,只能以纖維軟骨代償,但其彈性與耐磨性均不及正常軟骨,容易反覆受傷。當損傷波及骨質或刺激神經、韌帶及關節囊發炎時,即產生疼痛。
二、風險因素與誘發原因
遺傳與品種傾向
某些品種因先天骨骼或軟骨結構特性,罹患風險較高。例如臘腸犬、柯基的軟骨較脆弱,小型犬中如吉娃娃、馬爾濟斯相對風險較低;其他高風險品種還包括法國鬥牛犬、拉布拉多、黃金獵犬等。了解品種特性,有助飼主提早預防與監測。
不當使用與活動模式
過度使用:如工作犬頻繁負重或活動強度大,或體重過重者,關節負擔增大,加速磨損。
過度不動:活動量不足時,關節彎曲頻率低,關節液分泌不足,潤滑不良,突然運動易造成磨損。
姿勢與骨骼結構異常:先天髖關節發育不良、外傷後愈合不良、截肢後其他肢承受過多壓力,或成長期因運動不足導致骨骼發育不全,皆可能改變步態、加重局部關節負擔。
身体整體健康:肥胖、腫瘤、營養缺乏、免疫或內分泌疾病等,均可能影響軟骨與關節健康。
三、如何及早發現關節問題
退化性關節炎進展緩慢,犬隻常逐漸適應不適,飼主易將行動遲緩誤認為「年紀大」。因此,建議從犬隻約7歲起,納入定期觀察項目,留意以下徵兆:
步態改變
- 定期錄影(日常散步時),比較不同時期的走路姿態,觀察是否與過去不同。
- 留意指甲磨損情形:磨損不均、或行走時足部拖地,指甲上沿可能出現刮痕。
行動意願降低
- 散步速度明顯放慢、休息時間增加,不願上下車、爬樓梯、跳上沙發或床。
- 坐下、起身或蹲便動作遲緩、需要較長時間調整;如廁次數減少,也可能與關節不適有關。
疼痛表現
- 觸碰或特定姿勢下發出哀鳴或輕聲抗拒。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犬隻可能不明顯表露疼痛,建議將關節評估納入每次健康檢查。
醫療輔助診斷
- X光檢查:檢視骨頭邊緣是否有磨損、骨刺或增生等病變。
- 肢體檢查:評估關節彎曲、伸展角度、腫脹情形,並量測左右肢肌肉對稱度。
- 運動分析設備:透過影像或測力板,客觀量化行走速度、抬腳高度、受力分佈等。
- 關節液檢驗:抽取少量關節液,分析細胞成分,鑑別是否為退化性變化或另有感染、免疫異常等病因。
四、治療與管理策略
退化性關節炎多因生理老化,但若伴隨其他疾病(創傷、腫瘤、代謝或免疫問題),需一併處理。
針對純退化性變化,核心在於舒緩疼痛、延緩進展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輔助性照護(以非侵入性、生活方式調整為主)
- 體重控制:過重會加重關節負擔。配合獸醫制訂飲食計畫,定期監測體重,穩健減重至理想範圍。
- 適度運動:在獸醫指導下維持適量活動,避免激烈、負荷過重的運動(如頻繁爬坡、跳躍)。若有不適,可將每日散步分段進行,每次約10–15分鐘,以維持關節活動又避免過度磨損。
- 關節保健品:常見成分如軟骨素、葡萄糖胺、綠唇貝、抗氧化劑、魚油等,可依需求及獸醫建議使用。但若已有明顯臨床症狀,應依醫囑調整或加入藥物治療。
- 居家環境優化:減少上下樓梯頻率,可考慮使用坡道或安全柵欄協助。避免光滑地板,鋪設防滑墊或止滑地毯;定期修剪足底毛髮,降低滑倒風險。提供柔軟、支撐性佳的寢具,並維持舒適溫度,減少關節僵硬。
2. 醫療介入(症狀明顯或生活品質受影響時)
- 藥物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等,用於緩解疼痛及減少炎症。須由獸醫評估整體健康狀況後開立,並密切監測潛在副作用。
- 物理復健:多樣選擇如水療、游泳、按摩、低能量雷射、震波治療或針灸等,均可減少疼痛、促進關節活動度與肌力維持,配合復健師或專業動物復健中心規劃方案。
- 先進治療:PRP(富血小板血漿)療法:抽血後分離高濃度血小板,再注射至關節,利用生長因子促進組織修復。手術治療:針對關節不穩定、嚴重退化或其他結構性問題,可能需關節矯正或置換手術,以減少長期疼痛與進一步損傷。
- 合併病因處理:若關節炎伴隨感染、免疫疾病或腫瘤等,需同步針對原發病因診治,方能全面改善。
五、預防與長期照護
定期健康檢查
建議犬隻7歲起每次健康檢查納入關節評估,及早發現異常即介入。同期檢查其他老年常見問題(如神經退化、內分泌失調等),因這些亦可能間接影響關節健康。
持續體重管理
老年犬運動量可能下降,須同步調整飲食。適合的運動方式包括游泳、低衝擊跑步機行走等,以維持肌肉及心肺功能,同時控制體重。
整體營養補充
不必僅關注關節保健品,應重視全身健康。可依獸醫建議,提供綜合維生素、抗氧化劑、魚油、適量蛋白質及必需營養素,維護免疫功能與組織修復能力。
環境安全
確保家中地面不滑、足底毛髮適度修剪、寢具舒適且易於出入,減少跌倒及受傷機會。此外,可在家中布置適合老犬活動的路線,避免頻繁跨越障礙。
行為觀察與紀錄
飼主可透過錄影方式,定期記錄犬隻行動情況,留存影片不僅有助於醫療判斷,也能留住美好回憶。若發現異常變化,能迅速與獸醫討論。
六、心態與陪伴:與老朋友共度美好時光
退化性關節炎雖難避免,但透過早期預防、適當管理與醫療介入,可延緩進展並提升生活品質。
獸醫常說:「關節炎發生了就需長期管理」,但這不代表絕望,而是提醒飼主持續關注與照護。當診斷結果顯示關節退化,請放寬心,這意味著您與愛犬一起走過了許多時光,彼此情感更深厚。
在「老朋友」階段,飼主與犬隻彼此默契加深,飼主更能察覺細微變化,及時提供協助。讓老犬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自由活動,不僅有益牠的身心,也提升飼主的生活品質。最重要的是,儘情享受與愛犬相伴的時光,珍惜彼此的陪伴,為牠的晚年帶來更多關懷與愉悅回憶。
總結要點:
- 退化性關節炎為老犬常見問題,進展緩慢易被忽略,建議自7歲起將關節健康納入定期檢查。
- 了解品種和遺傳風險,留意活動模式與體重管理,優化居家環境以減輕關節負擔。
- 早期發現包括觀察步態、錄影比較、醫療檢查(X光、運動分析、關節液檢驗等)。
- 輔助性照護(適度運動、減重、保健品、環境改善)與必要時的醫療介入(藥物、復健、先進療法、手術等)並重。
- 長期維持健康體態與營養,定期評估並持續陪伴,讓老犬舒適度過晚年,同時增進飼主與愛犬的互動與情感。
願所有飼主和愛犬在彼此陪伴下,共享舒適且快樂的美好時光。如有任何疑慮,請儘早諮詢專業獸醫,為愛犬提供最合適的照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