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會內疚嗎?揭秘「做錯事」後的行為科學與現代訓練法則

前言:超越「內疚臉」,重新理解我們的犬類伴侶

幾乎每位飼主都熟悉這個場景:回到家,發現一團混亂——被撕碎的沙發靠墊、地毯上的意外污漬——而迎接您的,是一隻低著頭、迴避眼神、尾巴緊緊夾起的狗。這就是典型的「內疚臉」,數代以來,人們一直將其解讀為狗狗對自己不當行為的懺悔。

我們本能地會問:「我的狗知道自己做錯事了嗎?」然而,本報告將挑戰這個問題本身。一個更精確、更科學的問題是:狗狗透過這種表現實際上在溝通什麼?這其中是否涉及「內疚」這種複雜的情感?

本報告旨在成為一份權威指南,超越擬人化的迷思,深入探討科學界的共識。我們將解構「內疚臉」,揭示犬類情感與溝通的真實本質,並提出一套現代、人道且極為有效的訓練框架。

核心論點是:「內疚臉」並非認罪的自白,而是一種複雜、後天習得的恐懼與安撫反應。理解這一區別,是建立基於信任和清晰溝通的關係,而非基於誤解與衝突的關係中,最關鍵的一步。

 

第一章:內疚的幻象:科學如何解構「一臉歉意」

本章節將透過檢視關鍵科學證據及導致我們誤解狗狗的心理傾向,徹底打破「內疚臉」的迷思。

里程碑式的實驗:Alexandra Horowitz博士的2009年研究

這項研究是理解此議題的基石。發表於《行為過程》(Behavioural Processes) 期刊的研究設計堪稱巧妙。實驗包含14隻狗、一份禁食的零食,以及一個關鍵的變因:部分飼主被如實告知他們的狗是否偷吃了零食,而另一部分飼主則被刻意誤導(例如,被告知守規矩的狗偷吃了,或不守規矩的狗沒有偷吃)。

研究結果清晰明確:狗狗表現出「內疚」行為的多寡,與牠是否真的違規毫無關聯。相反地,這與飼主的行為直接相關。當飼主責罵牠們時,即使狗狗是完全無辜的,牠們也會表現出更多所謂的「內疚」行為。

Horowitz博士的結論是,對於「內疚臉」更準確的描述應為「順從姿態」(submissive look)。這是一種對飼主指令(責備的語氣、憤怒的肢體語言)的直接反應,而非對「不當行為的認知」(an appreciation of a misdeed)。狗狗實質上是在說:「你看起來很生氣,我想避免衝突,所以我擺出這個姿態來安撫你」。

擬人化的力量:為何我們 渴望 看到內疚

我們將探討人類傾向於將自身複雜的情感和道德框架投射到狗狗身上的現象。這是一種源於我們與牠們深厚情感連結的自然、同理的衝動。Horowitz博士也承認這一點,她說:「當我看著一隻展現內疚表情的狗,我也覺得牠感到內疚。確實如此!我們似乎天生就會這樣看待牠們」。

調查證實了這種偏見,其中一項顯示高達74%的飼主相信他們的狗會感到內疚。這種信念雖然出於善意,卻構成了物種間巨大溝通鴻溝的基礎。

這種誤解會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負面回饋循環,加劇狗狗的恐懼感。其過程如下:

  • 事件: 飼主回家發現一片狼藉。
  • 飼主的詮釋: 「我的狗做了這件事,而且牠知道錯了。」
  • 飼主的行為: 飼主表現出憤怒(緊繃的身體、尖銳的聲音)。
  • 狗狗的反應: 狗狗讀取飼主的信號,並根據過去的經驗(操作制約),展現出安撫信號(即「內疚臉」)以緩和感知到的威脅。
  • 飼主的確認偏誤: 飼主看到「內疚臉」,心想:「啊哈!牠真的知道自己做錯了!」這種錯誤的確認驗證了飼主最初的假設。
  • 無效的行動: 飼主覺得自己有理由懲罰狗(例如,大吼、指著殘局)。
  • 狗狗的學習: 狗狗不會將懲罰與數小時前的撕咬行為連結起來。牠會將懲罰與飼主的歸來以及殘局的存在連結起來。牠學到的主要情緒是在此情境下對飼主的恐懼。
  • 循環重複: 下次同樣情況發生時,狗狗的恐懼和焦慮會加劇,導致更明顯的「內疚臉」,而飼主可能將此誤解為挑釁或不知悔改,從而可能採取更嚴厲(但同樣無效)的懲罰。這個循環不僅無法解決根本行為問題,反而會破壞狗狗的信任感與安全感。

第二章:狗狗的情感世界:解讀信號背後的真實含義

本章節將從破除迷思轉向建立一個更準確的理解,探討狗狗實際上在感受和溝通什麼。

主要情感 vs. 次要情感:認知的鴻溝

科學界普遍認為,狗狗和許多哺乳動物一樣,能夠體驗主要情感。這些是基本的、與生俱來的情緒,如快樂、悲傷、憤怒,以及對本議題至關重要的——恐懼。

與此相對,內疚、羞恥、嫉妒和驕傲被歸類為次要(或複雜)情感。人們認為這些情感需要更高層次的認知能力,特別是「自我意識」,即在社會或道德規範下反思自身行為的能力。儘管有研究暗示某些動物可能具備此類能力的雛形,但目前沒有確鑿證據表明狗狗擁有如人類所理解的內疚所需的認知結構。一些專家將狗狗的情感認知能力比作一個2.5歲的人類幼兒,此年齡段的幼兒也尚未發展出成熟的內疚感。

安撫與安定訊號的語言

這才是解讀「內疚臉」的正確框架。這些行為並非認罪,而是一套複雜的行為組合,其演化目的是為了減少社會緊張、預防衝突,並表明無威脅的意圖。

挪威訓練師吐蕊・魯格斯 (Turid Rugaas) 推廣了「安定訊號」(Calming Signals) 的概念。狗狗會主動使用這些訊號,在牠們感到壓力或潛在衝突時,用來安撫自己、其他狗,甚至是人類。

所謂的「內疚臉」其實是這些訊號的高強度組合,由飼主明顯的憤怒所觸發。這些訊號包括低頭、迴避眼神、「鯨魚眼」、打哈欠、舔嘴唇和夾尾巴等。

表 2.1:實用安定訊號詞典

這張表格至關重要,它賦予飼主「讀懂狗語」的能力。它將具體、可觀察的行為轉化為其可能的情感意義,讓飼主能夠在壓力升級前主動介入。這促使飼主從被動、懲罰性的心態轉變為主動、富同理心的心態。一個只認得「內疚臉」的飼主,會將這些訊號視為對過去罪行的承認。而一個理解這張表格的飼主,當看到狗狗在擁抱時舔嘴唇、在訓練時打哈欠,或在被注視時撇頭,就能正確地將其識別為壓力或不適的細微跡象,從而調整自身行為(例如,停止擁抱、降低訓練期望、移開視線)以緩解狗狗的壓力,避免狗狗需要升級到更明顯的「內疚」甚至攻擊行為。

訊號 肢體描述 情境與可能含義(翻譯)
撇頭/迴避眼神 快速或持續地將頭轉離人、相機或其他狗。 「我沒有威脅。」/「這讓我感到不自在。」/一種緩和直接靠近的禮貌方式。
舔嘴唇/鼻子 舌頭快速地舔過嘴唇或鼻子,有時非常細微。 「我感到有點壓力或不確定。」/試圖安撫一個感知到的威脅。
情境式打哈欠 在不疲倦時打哈欠,常出現在緊張互動或訓練期間。 一種自我安撫機制,用以釋放壓力。/試圖讓另一個體(狗或人)冷靜下來。
鯨魚眼 (Whale Eye) 狗頭微轉,但眼睛仍注視著令人擔憂的人或物,露出眼白(鞏膜)。 高度壓力、焦慮或恐懼。一個明確信號,表示狗感到被困或受威脅,若被逼迫可能咬人。
身體壓低/夾尾 蹲伏,壓低頭部和身體,將尾巴夾在兩腿之間。 順從與恐懼。試圖讓自己看起來更小、更無威脅性。相當於人類的舉手投降。
抬起前掌 坐著或站著時,輕微抬起一隻前掌。 表示不確定、內心衝突或輕微壓力。「我不確定該怎麼辦。」
定格/緩慢移動 突然停止所有動作並變得僵硬,或以極度緩慢的方式移動。 一種高強度的壓力信號,旨在制止感知到的威脅。「請停止你正在做的事。」

這些安撫信號不僅用於人狗互動,它們是狗狗之間社交禮儀的基石,用以維護社會群體內的和平。當一隻狗以過於直接的方式(在狗的語言中是無禮的)接近另一隻狗時,後者可能會撇頭並舔嘴唇,溝通說:「你的方式有點太強烈了,我們放慢點。」如果前者具備良好的社交技巧,牠會讀懂這些信號,放慢速度並以曲線方式靠近(這是另一個安定訊號),從而避免衝突。當人類俯身直視狗狗時(這也是威脅性姿態),狗狗可能會撇頭或打哈欠。如果人類不理解這種語言並持續該行為,狗狗的壓力就會增加。因此,無法辨識和尊重這種基本的犬類語言,我們無意中製造了這些信號本應預防的緊張與衝突。

第三章:學習的科學:為何懲罰無效而正向方法成功

本章節將連結狗狗的溝通方式與其學習機制,解釋為何傳統的懲罰式方法不僅不人道,且在科學上是存在缺陷的。

犬類大腦的規則:立即聯想

狗狗是聯想學習的大師,特別是操作制約 (operant conditioning),牠們透過將自身行為與立即的後果聯繫起來進行學習。

要讓狗狗將一個後果(懲罰或獎勵)與一個行為聯繫起來,這個後果必須在行為發生後的幾秒鐘內出現——理想情況下是1至2秒內。這就是為何延遲懲罰完全無效的原因。當你發現幾個小時前被咬壞的鞋子並對此懲罰狗狗時,牠無法在心智上回到過去,將你的憤怒與咬鞋的行為聯繫起來。牠只會將你的懲罰與牠當下的行為——很可能是迎接你回家——聯繫在一起。這只會教會狗狗你的歸來是不可預測且可怕的,而不是咬鞋是錯誤的。

反對懲罰的權威立場

美國獸醫動物行為學會 (AVSAB) 的官方立場聲明強烈反對使用懲罰(如窒息鏈、釘刺項圈、電擊項圈、體罰)作為處理行為問題的第一線方法。AVSAB 指出懲罰會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包括:

  • 增加恐懼與焦慮:懲罰會製造恐懼和痛苦的狀態,這對學習是適得其反的。
  • 抑制學習:一隻恐懼的狗不太可能嘗試新行為或參與訓練過程。
  • 增加攻擊性:當狗狗的警告信號(如吠叫或低吼)受到懲罰時,牠可能會學會壓抑這些警告,轉而在沒有明顯預兆的情況下直接咬人。
  • 破壞人寵關係:飼主成為恐懼和痛苦的來源,侵蝕了彼此的信任。

現代黃金標準:LIMA哲學

現代倫理訓練師的指導原則是 LIMA —— 最少侵入、最低程度厭惡 (Least Intrusive, Minimally Aversive)。這個框架,通常被視覺化為「人道層級」(Humane Hierarchy),規定訓練師應始終從最正向、最少侵入性的方法開始(如確保健康需求得到滿足和使用正向增強),然後才考慮更具厭惡性的技術。

正向增強的力量:與狗狗大腦協同工作

當狗狗表現出某種行為並獲得獎勵(零食、讚美、玩具)時,牠的大腦會釋放與愉悅和動機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這使得狗狗想要重複該行為。與懲罰不同,懲罰是出於恐懼教會狗狗不該做什麼,而正向增強則是教會狗狗該做什麼來贏得好處。這賦予了狗狗力量,建立其自信,並加強了與飼主的連結,因為飼主成為了可靠的正面結果來源。

懲罰的核心失敗在於溝通的失敗。它沒有教會狗狗主人想要什麼,只教會了狗狗懼怕主人。例如,一隻狗跳到客人身上。若採用懲罰,主人大喊「不行!」並拉扯牠。狗狗學到的是:「客人來了=主人生氣且可怕」,牠並未學會正確的打招呼方式。若採用正向增強,主人已預先訓練好狗狗去牠的墊子上等待高價值零食。門鈴響時,主人引導狗狗去墊子上。狗狗學到的是:「門鈴響了→我去墊子上→我得到超棒的獎勵。」牠學會了一種與跳躍不相容的行為,並將客人的到來與正面結果聯繫起來。前者製造焦慮,後者則建立自信且正確的行為。

第四章:現代飼主的工具箱:主動且正向的行為調整

本章節將第三章的科學原理轉化為一套實用的、循序漸進的飼主工具箱,核心是從被動反應轉變為主動預防。

原則一:管理——成功的基石

管理並非訓練,但它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它意味著調整環境,以防止狗狗練習不當行為。這是為了讓狗狗更容易成功。例如:將鞋子放進鞋櫃以防撕咬;使用寵物柵欄限制活動範圍;不將食物留在檯面上。

原則二:正向干預音——人道的「停止」信號

與其使用嚴厲的「不行!」或「嘿!」,不如使用「正向干預音」。這是一個預先訓練好的獨特聲音(如親吻聲或特定詞語),並與高價值的獎勵緊密聯繫。這個聲音的唯一含義是:「停下你正在做的事,看著我,好吃的零食馬上就來。」它在不引發恐懼的情況下打斷行為,使狗狗樂於參與這次干預。訓練過程很簡單:發出聲音,立即給予獎勵。在低干擾環境中重複多次,直到狗狗一聽到這個聲音就高興地轉頭期待。

原則三:引導——轉移的藝術

僅有干預是不夠的。在使用正向干預音後,必須立即將狗狗的注意力引導到一個可接受的出口,以滿足其衝動。例如:干預啃咬桌腳的行為→引導至耐咬的玩具;干預撲向客人的行為→引導至「坐下」的指令;干預對窗外吠叫的行為→引導至尋找零食的「嗅聞遊戲」。

原則四:訓練不相容行為——長期的解決方案

這是最高階的訓練技巧。它涉及教導狗狗一種在物理上與不當行為不相容的預設行為。例如:一隻處於「坐下」狀態的狗無法撲到你身上;一隻被訓練在門鈴響時去叼玩具的狗無法對著門吠叫;一隻習慣在晚餐時間躺在墊子上的狗無法在餐桌旁乞食。

這套工具箱徹底改變了飼主的角色。舊模式下,飼主像個糾察隊,不斷巡邏,等待狗狗犯錯然後懲罰。這種關係充滿了衝突和「不准」,讓飼主感到挫敗,狗狗感到焦慮。新模式下,飼主是一位老師,透過管理來預防錯誤,透過訓練來主動教導期望的行為(坐下、等待、去墊子)和正向干預音。當不當行為出現時,飼主視其為一個訓練機會,而非違規。他們干預、引導,然後在心中記下需要加強訓練不相容行為。這種關係由合作和「是的,可以這樣做」來定義,讓飼主感到有能力,狗狗感到自信且清楚規則。

第五章:應用行為分析:解決常見的「罪行」

本章節將運用前述的四原則工具箱,解決最常導致飼主看到「內疚臉」的常見問題。

案例研究一:獨處時的破壞性啃咬

診斷「為什麼」:

啃咬是狗狗的天性,問題在於啃咬的對象。原因可能是:

  • 無聊/缺乏豐富化:最常見的原因。
  • 分離焦慮:啃咬集中在門窗等逃脫路線,並伴隨吠叫或隨地便溺等其他症狀。
  • 長牙期:幼犬啃咬以緩解牙齦疼痛。

解決方案工具箱:

  • 管理:在無人監督時,使用狗籠或「防狗咬」的安全房間,並提供安全玩具。將貴重物品收好。
  • 引導與不相容行為:提供多種極具吸引力的「合法」咀嚼物(如KONG玩具、牛筋棒、益智玩具)。定期更換以保持新奇感。「啃這個玩具,而不是沙發」即是不相容行為。
  • 豐富化:從根本上解決無聊問題,增加身體運動和心智刺激(詳見第六章)。一隻疲憊且心智滿足的狗不太可能進行破壞性啃咬。
  • 絕不事後懲罰:這是最常見的錯誤。它只會在你回家時製造焦慮,而無法解決啃咬問題。

案例研究二:室內不當便溺

診斷「為什麼」(診斷流程):

  1. 第一步:獸醫檢查。務必先排除醫療問題,如尿道感染 (UTI)、腎臟問題或失禁。
  2. 第二步:識別類型。是單純的如廁訓練不完全?是順從性/興奮性排尿(常見於打招呼時)?還是尿液標記(少量尿液噴灑在垂直表面,常與焦慮或新物品/人有關)?

解決方案工具箱:

  • 管理:增加如廁次數。在室內時密切監督。無法監督時使用狗籠或牽繩。
  • 清潔至關重要:使用專為寵物尿液設計的高品質酵素清潔劑。標準清潔劑(特別是含氨的)無法分解尿酸結晶。只要狗狗還能聞到自己的氣味,牠的本能就會驅使牠再次標記。這是生物本能,而非行為選擇。
  • 干預與引導:如果當場抓到,發出聲音打斷(如拍手,而非吼叫),立即帶牠到戶外,並在牠在戶外完成後熱情地讚美/獎勵。
  • 絕不懲罰:切勿將狗的鼻子按在尿漬上或大聲斥責。這是極具厭惡性的行為,會破壞信任,並教會狗狗懼怕你。這可能導致牠們在需要排泄時躲藏起來,使如廁訓練無法進行。
破壞性啃咬和室內便溺並非出於惡意。它們是狗狗的天性表現,是未被滿足的需求(如豐富化、訓練、安全感或醫療照護)的症狀,或是人類在管理和溝通上的失敗。一個飼主看到地上的尿漬,可能會認為狗狗在「挑釁」。而一位專家看到尿漬,則會提出一系列問題:「狗狗健康嗎?牠的如廁時間表是否足夠?該區域是否用酵素清潔劑清理過?家裡是否有新的壓力源導致焦慮標記?」解決方案在於回答這些問題,而非懲罰症狀。

第六章:豐富化的犬類生活:建立幸福基礎,預防「犯罪」

本章節主張,處理「不當」行為的終極方法是從一開始就預防其發生,即為狗狗創造一個滿足其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生活。

超越散步:心智鍛鍊的需求

身體運動至關重要,但對於像狗這樣聰明的動物來說,這還不夠。心智刺激對於培養一隻行為良好的狗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無聊是許多問題行為的主要驅動力,而豐富化活動正是對抗無聊的良藥。

豐富化的實踐:心智工具箱

覓食與嗅聞工作:

這能激發狗狗最強大的感官。

  • 嗅聞墊 (Snuffle Mat):將乾糧藏在抓絨墊中,能將30秒的進食時間變成15分鐘的腦力遊戲,滿足覓食本能並促進平靜。
  • 益智玩具:KONG、零食球和其他互動餵食器需要解決問題的能力。
  • 「找一找」遊戲:在家中或院子裡藏匿零食或玩具。
  • DIY豐富化:豐富化活動不一定昂貴。利用紙箱、紙巾捲筒或瑪芬烤盤就能創造簡單有效的謎題。

社交與環境豐富化:

嘗試新的散步路線、探索新地方,以及與其他狗狗進行安全、有監督的遊戲。

表 6.1:豐富化活動週表示範

這張表格提供了一個具體、易於遵循的模板,展示了如何將多樣性融入狗狗的日常。它幫助飼主從「豐富化」的抽象概念轉向具體的日常實踐。飼主可能認為每天給一個KONG玩具就足夠了,但這會導致狗狗很快解決它並再次感到無聊。此表示範了僅僅透過輪換餵食方式和增加小型多樣化的活動,就能讓狗狗的大腦持續保持活躍,使提供高品質的心智照護對忙碌的飼主來說變得可行。

日期 早餐(覓食) 下午活動(解決問題/社交) 晚間放鬆(平靜)
星期一 嗅聞墊 10分鐘訓練(如練習「等待」) 舔食墊搭配原味優格
星期二 益智餵食器(如零食球) 嗅聞遊戲(在一個房間內「找零食」) 溫和的梳毛與撫摸
星期三 乾糧撒播(在院子或毯子上) 在新的社區或公園散步 冷凍KONG(填滿濕糧)
星期四 益智餵食器(與週二不同) DIY謎題(零食放在紙箱和廢紙中) 在沙發上擁抱時光
星期五 嗅聞墊 「三杯遊戲」(嗅聞工作) 「收拾玩具」訓練遊戲
星期六 散步時用手餵食(作為獎勵) 與熟悉的友善狗狗進行有監督的遊戲 咀嚼安全的食用潔牙骨(如牛筋棒)
星期日 毛巾捲謎題 探索對狗友善的商店或咖啡館 播放輕鬆音樂並按摩
狗狗的「行為預算」需要被消耗。如果飼主不透過豐富化活動為狗狗的精力和智力提供建設性的出口,狗狗就會自己尋找出口。不幸的是,狗狗自選的「工作」——挖掘沙發、改造花園、擔任社區警報器——很少符合人類的偏好。豐富化並非溺愛狗狗,而是將其天性引導至對牠們有益且為人類所接受的活動中,從而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

結論:從誤解到更深厚的夥伴關係

我們的探討始於那個普遍被認知卻被誤解的「內疚臉」。透過科學的旅程,我們了解到它並非懺悔,而是一種源於恐懼的複雜安撫信號。僅此一項觀念的轉變,就是解鎖與狗狗更深層關係的鑰匙。

本報告展示了基於對犬類認知錯誤理解的懲罰方法的失敗,並倡導了一種基於科學與同理心的新典範。這種現代方法著重於主動管理、透過正向訓練進行清晰溝通,以及滿足狗狗對豐富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最終,學會流利地使用我們狗狗的語言,並理解牠們的認知世界,不僅不會削弱我們之間連結的魔力,反而會使其加深。這將我們從挫敗的管教者轉變為知識淵博、富有同情心且高效的守護者。

透過用耐心取代懲罰,用科學取代誤解,我們不僅得到一隻「行為更好」的狗,更贏得了一個更信任、更自信、更快樂的終身夥伴。